PRODUCT CLASSIFICATION
產品分類“霧霾影響生殖能力”的報道一度登上了“關(guan) 注新聞”,新聞緣起於(yu) 中國社科院和中國氣象局發布的《氣候變化綠皮書(shu)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3)》。與(yu) 此同時,華東(dong) 地區一位八歲女童患肺癌被指也與(yu) 霧霾有關(guan) ,霾對人體(ti) 健康傷(shang) 害究竟有多大?國內(nei) 有沒有相關(guan) 的研究?記者為(wei) 此采訪了有關(guan) 專(zhuan) 家。
PM2.5影響生殖力結論證據不足
綠皮書(shu) 據何得出霧霾天氣影響生殖能力這一結論?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yu) 環境研究所研究員、綠皮書(shu) 副主編莊貴陽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綠皮書(shu) 裏介紹了霧霾天氣的各種影響,對人體(ti) 健康影響隻是其中一個(ge) 章節中的一小段落。“關(guan) 於(yu) 對生殖力影響,我們(men) 引用的美國環保署2009年發布的《關(guan) 於(yu) 顆粒物的綜合科學評估報告》中相關(guan) 研究得出的結論。”他表示,由於(yu) 對人體(ti) 健康的影響並不是綠皮書(shu) 的主要研究方向,所以他們(men) 並未就此成立研究小組,主要引用了這份報告的科學結論和北京市肺癌研究的一些數據。
美國環保署這份報告分別就空氣顆粒物對人體(ti) 健康的長期、短期影響進行了研究。除了對生殖的影響,還包括提高死亡率,加重慢性病、呼吸係統和心血管係統以及改變免疫係統的疾病等。可以看到,對人體(ti) 研究還沒有足夠的大樣本、長時間證據能證明對生育有一定影響,但在對動物研究裏發現,無論是雌性還是雄性動物,長期暴露在濃度水平較高的空氣汙染物中,是會(hui) 對未來的生育能力有影響。
報告提到對生殖力影響,還包括對生育力、嬰兒(er) 早產(chan) 率、嬰兒(er) 低體(ti) 重率、嬰兒(er) 致畸率的影響。“霧霾影響生殖能力”結論是否普遍適用於(yu) 亞(ya) 洲人?莊貴陽表示:“我們(men) 目前還沒有看到比較長時間客觀的大樣本研究,有待於(yu) 未來相關(guan) 領域的進一步研究。”而當記者疑問為(wei) 何至今還沿用2009年的研究報告時,莊貴陽說:“這是我們(men) 能夠找到的、這方麵的研究結果了。”他呼籲,衛生部和環保部門應該盡快將相關(guan) 研究納入視野,並及時公布現有研究結果,保證大家在這方麵的知情權。
我國環境健康研究“還走不到那一步”
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闞海東(dong) 帶領團隊在北京、唐山、上海、廣州、烏(wu) 魯木齊和蘭(lan) 州等在內(nei) 的我國17個(ge) 城市,開展大氣汙染急性健康效應調查。該研究是我國迄今zui大規模的大氣汙染急性健康效應研究。
闞海東(dong) 團隊的觀察和研究證實,顆粒物PM值無論對人的死亡,還是對心血管、呼吸道疾病都有非常顯著的影響。他們(men) 還發現,我國不同地區的空氣汙染健康危害存在一定區域差異。如烏(wu) 魯木齊、蘭(lan) 州等西北城市PM2.5汙染水平較高,但單位汙染物濃度的健康危害相對較小。
“我相信這跟顆粒物不同地區的成分、來源有很大關(guan) 係。”闞海東(dong) 說。
PM2.5是指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yu) 2.5微米的細顆粒物,是個(ge) 統稱。其組成包括硫酸鹽、硝酸鹽、有機物等,顆粒物上還附著其他物質。
環保部城市空氣顆粒物汙染防治重點實驗室主任白誌鵬教授進一步解釋說,實際上,PM2.5濃度值不*反映健康效應。如化學材料燃燒產(chan) 生的PM2.5毒性zui大,自然燃料產(chan) 生的毒性相對小。因此,機動車產(chan) 生的PM2.5毒性大,基本上是燃煤產(chan) 生的PM2.5毒性的3到5倍以上。PM2.5成分不同導致健康效應也不同。
白誌鵬還表示,PM2.5健康效應,還與(yu) 人的暴露情況有關(guan) 。但是,目前我國研究顆粒物對人健康影響時,較多考慮的是顆粒物質量和濃度,“還走不到那一步”。
10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癌症研究機構發布報告,汙染的空氣被確認為(wei) “一類致癌物”。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唐孝炎說,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空氣PM2.5標準,是根據美國6大城市和歐洲研究總結出來的。他們(men) 是在PM2.5zui高濃度為(wei) 30微克/立方米的條件下進行研究的。但在我國空氣高汙染情況下,公眾(zhong) 健康的風險係數究竟如何?我國空氣汙染健康危害是否存在區域特征?長期在較高汙染條件下生活,跟非長期在汙染條件下生活的人群相比,耐受力有何不同?長期受燃煤汙染影響,跟不*燒煤國家的人群相比,健康狀況會(hui) 有什麽(me) 變化?
她認為(wei) ,上述疑問都還沒有確定答案,“我國必須加大空氣汙染對人體(ti) 健康影響方麵的研究力度,以解答上述疑問”。
闞海東(dong) 非常讚同唐孝炎的說法,他說:“我國急需大氣汙染前瞻性,特別是與(yu) PM2.5有關(guan) 的前瞻性隊列研究。這種研究是為(wei) 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我國大氣汙染疾病負擔問題提供zui重要依據。在此之前,我們(men) 隻能利用一些西方國家的證據來推算我國大氣汙染疾病的負擔。”
據悉,日本從(cong) 2007年開始規劃,2010年正式實施日本兒(er) 童健康和環境健康調查。該調查持續23年,其中,用3年時間來招募、挑選研究對象,然後從(cong) 母親(qin) 懷孕前開始觀察到懷孕、再到孩子出生,出生後將隨訪13年,zui後將用5年時間來做數據分析和解析。
“製定本國環境標準的科學依據,隻能從(cong) 本國人的隊列性研究中獲得。因此,不但是日本,美國、歐洲的很多環境健康研究都持續10年、20年以上。在科研層麵,我國是否也有這樣的戰略眼光,開展一些前瞻性隊列研究?”唐孝炎等專(zhuan) 家認為(wei) ,如果沒有這樣的研究,我國就隻能是引用國外的環境健康標準。
環境健康研究,缺錢缺人缺法規
“目前在我國,環境健康方麵的科研課題數量少,基本在公益項目序列內(nei) 。一般隻有500萬(wan) 、600萬(wan) 元人民幣的經費,zui多的不超過1000萬(wan) 元。這樣的資金量無法支持大規模、長時間的隊列研究。”一位環保研究人員說。
在美國,每年有超過1億(yi) 美元的資金投入到空氣汙染物對人體(ti) 健康的影響研究上。
其實我國在環境健康研究方麵,除了缺錢,還缺人、缺少法律法規。記者了解到,我國主管環境健康管理的機構是環保部科技標準司“環境健康管理和氣候變化應對處”,被稱為(wei) 隻有“半個(ge) 處”。在地方的環保和衛生係統內(nei) ,沒有專(zhuan) 門做環境健康的機構和人員。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段小麗(li) 說,在日本和韓國,都有專(zhuan) 門主管環境健康的司局級行政部門。日本在1973年發布了公害損害健康賠償(chang) 法,該法出台後又實施了行政救濟和補償(chang) 措施;韓國先發布了一係列與(yu) 環境健康有關(guan) 的法規,2008年正式頒布了專(zhuan) 門的環境健康法。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hui) 副秘書(shu) 長易斌說,學會(hui) 曾就《環保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審議稿)》向全國人大提出修改建議,其中建議增加一條:“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應當加強環境與(yu) 健康研究,開展公眾(zhong) 環境與(yu) 健康基礎調查,劃定高風險區域,建立環境與(yu) 健康信息共享與(yu) 交流機製,收集、管理環境與(yu) 健康相關(guan) 信息並定期評估,實施必要的環境與(yu) 健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