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 CLASSIFICATION
產品分類剛剛進入秋天的中國,已經開始有了些許“秋風秋雨愁煞人”的絲(si) 絲(si) 涼意。這樣的天氣也許正映襯了包括葛蘭(lan) 素史克(GSK)、賽諾菲、諾華等在內(nei) 的眾(zhong) 多製藥*此刻的心情。
在中國一場規模的醫藥商業(ye) 賄賂整治風暴中,這些大型跨國製藥公司注定要迎接一個(ge) “多事之秋”。
除了“誰會(hui) 是下一個(ge) ”之外,人們(men) 關(guan) 心的還有,這場聲勢浩大的醫藥反腐行動對於(yu) 正在進行製藥研發中心路上的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麽(me) 。
“誰被抓了?”
剛剛過去的這兩(liang) 個(ge) 月,的大型製藥公司葛蘭(lan) 素史克(GSK)在中國的日子並不好過。
今年6月初,GSK中國區研發中心的多位高管因為(wei) 一篇2010年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的論證白細胞介素7(IL7)對多發性硬化症起到關(guan) 鍵作用的學術論文數據造假,辭職或被解雇。此後,GSK停止了相關(guan) 藥物的一期研究試驗,並要求撤銷該篇論文。7月末,《紐約時報》援引該公司內(nei) 部消息稱,由GSK位於(yu) 上海的研發中心研製的其他藥物也同樣存在問題。
如果說數據造假事件隻是前奏的話,那麽(me) 接下來的賄賂門醜(chou) 聞則使得GSK真正走入了風暴中心。
7月11日,中國政府指控GSK中國的高管賄賂官員、醫院職員和醫生以推廣和銷售該公司的藥物。據報道,4名GSK中國高管、至少18名其他雇員和醫務人員已經被拘捕。
7月末,GSK替換了中國區的總,並在一份聲明中確認稱:“某些管理人員的行為(wei) 已經超出了本公司的流程和控製範圍。”GSK同時承諾,將降低該公司藥物在中國的價(jia) 格。
對於(yu) 醫藥行業(ye) 內(nei) 部人士來說,GSK被指控的內(nei) 容並沒有讓他們(men) 感到特別震驚。GSK賄賂門“絕不是孤立的事件”,美國外交關(guan) 係委員會(hui) 衛生委員黃彥忠(音譯)說。
去年12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hui) 指控禮來製藥公司違反《反海外腐敗法》,通過溫泉療養(yang) 、珠寶和現金等向中國醫生行賄。行業(ye) 內(nei) 部人士稱,跨國公司從(cong) 所在國同行處獲得線索,對藥物銷售給予豐(feng) 厚回報,這是包括美國在內(nei) 的眾(zhong) 多西方國家常見的做法。
如今,除了GSK外,中國醫藥反腐的這把火也燒到了其他製藥*身上。就在GSK賄賂門事件發生不久,法國大型製藥公司賽諾菲也被曝出在2007年前後,借“研究經費”的名義(yi) ,向79家醫院的503位醫生行賄,總額超過169萬(wan) 元。
緊接著,瑞士諾華製藥被指在北京地區銷售每支價(jia) 格高達1.3萬(wan) 元的藥物“善龍”時,公司領導要求員工“用5萬(wan) 元買(mai) 50支銷量”,借“推廣費”之名行賄醫生。
而zui近,zui大的胰島素生物試劑商——丹麥諾和諾德又成為(wei) 了另一家受到中國監管部門調查的外資製藥企業(ye) 。此外,還有多家中外藥企不同程度地卷入賄賂門。
一時間,山雨欲來風滿樓,跨國製藥公司人心惶惶。有業(ye) 內(nei) 人士打趣說,現在外資醫藥企業(ye) 人員見麵打招呼的*句話便是:“誰被抓了?”
位於(yu) 中國的醫藥研發中心
醫藥*在中國的賄賂門醜(chou) 聞,以及其後發生的反腐風暴,之所以引起世界範圍的高度關(guan) 注,不僅(jin) 僅(jin) 是因為(wei) 事件本身涉及範圍之廣、影響之大,也由於(yu) 其發生的特殊背景。
這場風暴發生之時,恰逢中國,特別是上海,正處在向大型製藥企業(ye) 研究重地邁進的高速發展之中。為(wei) 推動中國成為(wei) 藥物研發中心,中國政府官員以市場準入為(wei) 回報來吸引研發投資。
早在2007年7月,《科學》雜誌就在一篇報道中稱,擁有充足科研人員和用於(yu) 藥物研究試驗的大量患者庫的中國,正在吸引著*的製藥*匯聚於(yu) 此。這些跨國製藥公司或關(guan) 閉或縮減在美國和歐洲的研發中心,紛紛將業(ye) 務搬到了上海或北京。
而在這些醫藥*中,GSK無疑是重要的一員。在過去的20年中,GSK在中國的研發投入已經超過了1.63億(yi) 美元。2007年,這個(ge) 的跨國製藥公司在上海成立了中國研發中心,致力於(yu) 神經退行性變的研究。
其他大型製藥公司也不甘示弱。輝瑞在其上海研發中心的投資已經超過1.5億(yi) 美元,而另一製藥*默克公司也在2011年承諾5年內(nei) 在中國的研發投入將達到15億(yi) 美元。
目前,中國擁有基數龐大、老齡化趨快、富裕階層越來越多的人口現狀,與(yu) 此相對應的是糖尿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持續增加。
由此,各大製藥公司在中國的藥物研發重點鎖定那些亞(ya) 洲常見的疾病上。比如,諾華製藥公司在上海的研發中心就專(zhuan) 注於(yu)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治療藥物,而阿斯利康製藥公司上海研發中心則主要研製治療肝癌和胃癌的相關(guan) 藥物。
同時,一支由效率非凡的新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機構組成的大*,通過自身業(ye) 務的不斷發展將藥物研發之路變得更加通暢。此外,中國法律規定,製藥公司研發的新藥要想在中國注冊(ce) ,就必須在中國患者身上進行過試驗。
種種因素推動製藥公司瞄準中國。谘詢公司麥肯錫的數據顯示,世界前跨國製藥公司在中國的收益,已經從(cong) 2006年的40億(yi) 美元增長到2011年的100億(yi) 美元。
就在迅速湧入中國的浪潮中,這些大型跨國製藥企業(ye) 越來越重視快速獲得回報,這成為(wei) 誘導相關(guan) 研發人員想方設法“走捷徑”的原因。“我們(men) 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用來教會(hui) 人們(men) 如何適應規則。”廣州一家新創辦的生物技術公司的CEO翟一凡(音譯)稱。
但可以“走捷徑”的日子似乎越來越遠了。這些製藥公司在中國的賄賂門醜(chou) 聞接連發生,使得中國對跨國製藥公司在華未來的藥物研發業(ye) 務管理變得更加嚴(yan) 格。
有觀察者稱,製藥產(chan) 業(ye) 應該準備迎接賄賂門事件帶來的嚴(yan) 重後果。“無論GSK賄賂門事件的zui終結果如何,都會(hui) 對中國製藥產(chan) 業(ye) 投資、中國科學家的聲譽和未來的藥物研發造成嚴(yan) 重影響。”一位熟悉GSK研發但不願透露姓名的科學家稱。
但是可預見的更加嚴(yan) 酷的環境,會(hui) 讓這些製藥*舍棄中國這塊肥肉嗎?魯比肯戰略集團的董事Benjamin Shobert斬釘截鐵地說“沒可能”。這些製藥企業(ye) 不但不會(hui) 退出,而且會(hui) 抓緊製定應對策略。賄賂門事件發生後,GSK信誓旦旦地聲稱,將會(hui) 考慮對中國的研發業(ye) 務采取更加嚴(yan) 格的控製手段。
醫藥行業(ye) 環境將更加嚴(yan) 酷
雖然製藥*不願離去,但它們(men) 在中國的增長速度也許要開始減緩了。
作為(wei) 中國醫療體(ti) 製改革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已經降低了數百種藥物的價(jia) 格,其中有許多藥物是大型跨國製藥公司研製的。
目前,修訂後的相關(guan) 條例也許會(hui) 允許藥物研製的強製許可,這意味著在一定情況下中國國內(nei) 的製藥廠可以生物試劑已經獲得藥品的仿製藥,雖然這個(ge) 規定現在還未實行。
同時,中國政府正在強力推動國產(chan) 藥物的研發。2009年啟動的重大新藥創製項目,就是希望通過在全國各地建立創新基地,從(cong) 而促進藥物研發的重大舉(ju) 措。根據勒克斯研究公司的數據,該項目的資金包括中央政府撥款的15億(yi) 美元,還有地方政府和行業(ye) 另外投入的30億(yi) 美元。
同時,中國政府還給予國內(nei) 製藥企業(ye) 補貼費以加速其成長。跨國製藥公司“隻能做好準備迎接與(yu) 中國同行平等競爭(zheng) 的那一天。”黃彥忠說。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對國內(nei) 製藥企業(ye) 的一些希望有點兒(er) 不切實際。中國政府製定了到2015年研發30種、2020年再研發70種創新性藥物的目標。但是,到2015年“研發出強有效的藥物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上海瑞德肝髒疾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委員會(hui) 委員胡卓漢(音譯)稱。
盡管資金的注入zui終肯定能產(chan) 生效果,但胡卓漢還是認為(wei) “新藥研發成果並不與(yu) 投入資金的多少直接相關(guan) ”。
同時,因賄賂門事件的調查影響的大型製藥企業(ye) ,正在對運營活動進行清理。現在,大多數研究中心都在小心翼翼地遵守食品藥品管理局的藥品研究試驗管理規範。
翟一凡認為(wei) ,“可以捏造數據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她相信,賄賂門事件為(wei) 提升中國藥品監督和管理敲響了警鍾。“從(cong) 長遠來看,”她說,“這是好事。”■
(本文部分內(nei) 容編譯自《科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