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 CLASSIFICATION
產品分類項目組查看寧夏平吉堡馬鈴薯鹽堿地微環境改良技術示範基地。
■本報記者 楊琪
“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隻長鹽蓬草,不長棉和糧。”土壤鹽堿化一直是製約我國農(nong) 業(ye) 發展和綜合能力提高的主要障礙因素之一,在寧夏這個(ge) 問題尤為(wei) 突出。
“當時這裏基本寸草不生,到處都是白花花的一片鹽堿地,好像剛剛下過雪一樣。”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技術生物與(yu) 農(nong) 業(ye) 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技術生物所)研究員吳正岩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當他和同事吳麗(li) 芳帶領課題組成員*次赴寧夏的鹽堿地實驗示範田塊考察時,這一幕在他腦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而如今,這裏早已換了模樣。示範田裏長滿了茁壯的玉米,放眼望去綠油油一片,昔日的鹽堿地變成了米糧川。
這得益於(yu) 技術生物所科研團隊將研發的鹽堿地微環境改良技術與(yu) 耐鹽堿鹽膚木種植技術的應用。
創新技術擺脫鹽堿困境
“夏天水汪汪,冬春白茫茫,隻長鹽蓬草,不長棉和糧。”這首民謠道出了農(nong) 民們(men) 對鹽堿地的無奈。土壤鹽堿化一直是製約我國農(nong) 業(ye) 發展和綜合能力提高的主要障礙因素之一,在寧夏這個(ge) 問題尤為(wei) 突出。
據寧夏遙感院和農(nong) 發辦共同調查發現,引黃灌區661.6 萬(wan) 畝(mu) 耕地中,鹽堿化耕地221.9 萬(wan) 畝(mu) ,占總畝(mu) 數的33.54%。另外,鹽堿荒地麵積達83.5 萬(wan) 畝(mu) 。若不加大治理和預防力度,引黃灌區部分高產(chan) 穩產(chan) 田有向中低產(chan) 田演化的趨勢,將會(hui) 直接影響該區農(nong) 業(ye) 生物試劑能力和糧食安全。
另一方麵,鹽堿化還帶來生態環境惡化,更會(hui) 影響灌區群眾(zhong) 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所以,鹽堿地防治和開發是寧夏農(nong) 業(ye) 發展不容忽視的問題,對於(yu) 促進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員吳麗(li) 芳說。
2011年,吳正岩與(yu) 吳麗(li) 芳等技術生物所科研人員聯合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仲乃琴開始對寧夏鹽堿地改良進行前期調研。第二年,他們(men) 便進行鹽堿地微環境改良技術(鹽堿地化肥增效技術)和耐鹽堿鹽膚木種植技術兩(liang) 項技術的基礎內(nei) 容研究。今年初,這兩(liang) 項技術開始進行技術示範。
鹽堿地微環境改良技術通過保肥、保水、離子交換等作用,降低肥料周圍微區土壤的鹽分和pH,改善微環境,促進根係發育,提高作物耐鹽堿能力,目前已申報國家發明1項。
今年年初,該技術在石嘴山市平羅縣前進農(nong) 場(西大灘)以及銀川市蘆花鎮園林場進行50畝(mu) 玉米小區試驗,並在寧夏吳忠市利通區示範玉米950畝(mu) 。
田間數據結果讓科研人員感到非常興(xing) 奮。例如,等養(yang) 分施肥時,添加10%鹽堿地化肥增效劑的化肥與(yu) 常規肥料相比,可使玉米出苗率提高23.9%,株高增加35.4%,徑粗增加12.7%,葉色普遍更加濃綠;減養(yang) 分10%施肥時,添加10%鹽堿地化肥增效劑的化肥與(yu) 常規肥料相比,可使出苗率提高18.1%,玉米株高增加23.6%,徑粗增加9.4%,葉色普遍更加濃綠。
另一項技術即耐鹽堿鹽膚木種植技術,可使鹽膚木在寧夏鹽堿地成活率達到95%以上,且長勢良好。這項成果為(wei) 實現能源植物鹽膚木在鹽堿地的成功種植,促進鹽膚木綜合利用,深度開發利用鹽堿地提供了技術保障。
將簡單實用的技術推廣出去
7月初,寧夏自治區農(nong) 發辦組織有關(guan) 專(zhuan) 家在示範田塊現場召開鑒定會(hui) 。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認為(wei) :鹽堿地微環境改良技術可顯著提高鹽堿地肥效,明顯促進玉米出苗、生長和發育,大幅提高了作物對鹽堿地的適應能力,且成本適當、操作簡單、材料環境友好,適合在鹽堿地大麵積推廣。該成果對於(yu) 開發、改良、利用鹽堿地,減量減排,削減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節本增效,促進鹽堿地區域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具有潛在意義(yi) 。耐鹽堿鹽膚木種植技術同樣也得到了專(zhuan) 家好評。
“專(zhuan) 家們(men) 一致認為(wei) ,這兩(liang) 項成果讓鹽堿地塊作物增產(chan) 或植物種植看到了希望。”技術生物所副研究員蔡冬清向記者介紹說。
在過去幾年的技術攻關(guan) 中,無論是實驗方案的探尋還是田間地頭的實施都異常辛苦。
比如,zui初,實驗方案的探尋和摸索讓項目組成員頗費腦筋。他們(men) 調動了項目組成員化學、物理學和生物學等多學科資源,在多人反複實驗後,終於(yu) 在實驗室基本確定下來實驗方案和應用示範計劃。
接下來就要到示範田塊中動手實驗。這就需要大量的田間實驗人員,可是項目組人手短缺也曾使他們(men) 頗傷(shang) 腦筋。“幸運的是,中科院西北生物農(nong) 業(ye) 中心基地和寧夏農(nong) 發辦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專(zhuan) 門的實驗人員,從(cong) 而保障了技術實驗示範的順利進行。”吳正岩說。
目前,這兩(liang) 項成果已基本成熟,科研團隊非常有信心進行更大麵積的推廣,並借助市場力量進行轉化。科研團隊已經聯合安徽合肥海智生物試劑力促進中心進行市場推廣工作。
“由於(yu) 這兩(liang) 項成果實驗程序清晰,使用方法簡單,實驗材料環境友好且成本較低,因此我們(men) 相信一定能夠順利推廣出去。”吳正岩說。
《中國科學報》 (2014-07-21 第6版 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