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K-MM)質控樣品 抗血漿鑒別試劑盒 甲種胎兒球蛋白抗原 重組核心鏈黴親和素 2(不帶標簽) 重組鏈黴親和素(r-ScSA)(NC膜專用) 重組鏈黴親和素(帶His標簽) 羊抗人視-黃醇結合蛋白多克隆抗體 大鼠白細胞介素1β(IL-1β)試劑盒(ELISA) 人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ky体育在线登陆 1%豚鼠紅細胞 2%雞紅細胞 1%雞紅細胞 重組人線粒體核糖體蛋白S2(MRPS2) 重組人蛋白酶體激活物亞基1(PSME1)蛋白 重組人肝癌衍生生長因子相關蛋白3 重組人FAM83A蛋白

PRODUCT CLASSIFICATION

產品分類

技術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

您的位置:首頁  /  技術文章  /  創新為民,讓科技惠及民生

創新為民,讓科技惠及民生

更新時間:2013-09-02      瀏覽次數:1534

 保障和改善民生,讓全體(ti) 人民共享發展成果。這是十八大向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

 
踐行曆史使命,落實創新為民。這是中科院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基本遵循。
 
江山社稷,民生為大。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科學技術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基礎性力量。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已越來越多地走進了千家萬戶,與人們發生著千絲萬縷的。可以說,民眾是科技創新的支持者、參與者,更是創新發展的受益者。沒有創新為民,科技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曾記否,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一幅徐徐展開的“中國畫卷”,給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而這就是民生科技的一個典型案例。“中國畫卷”利用了LED半導體照明技術。
 
曾聽否,我們的高科技上天入海*,可我們的抽水馬桶漏水問題一直解決不好。
 
當前,如何讓科技造福民眾,如何使科技改變生活?答案就在發展民生科技上。讓孩子吃上放心的奶粉、讓人們自由呼吸新鮮的空氣、讓居民喝上幹淨的水、讓城市內澇不再重複上演……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需求,就是百姓zui切實的訴求、zui直接的利益。
 
從來看,發達國家一向重視民生科技,並將解決民生問題作為政府製定科技政策的重要導向。在美國,政府一直在政策上鼓勵企業加大與民生科技相關的投入,同時加強產業部門的軍民結合,促使軍口科技向民生領域“溢出”。德國則將“以民為本”作為科技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其中環境保護被擺在首要位置。
 
在亞洲,日本、韓國在二戰後的迅速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將資源集中投向民生領域。2006年3月,日本出台的《第三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更是以“為社會和國民支持並將成果還原於民的科技”為政策目標的出發點。韓國則在2000年出台了《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其中提高民眾生活質量成為五大科技發展方向之一,並提出了13項具體的民生科技任務。
 
不可否認,對我們而言,無論是國家層麵,還是科研機構層麵,都在發展民生科技方麵作出了積極的探索和努力。
 
從“十五”開始,我國已逐步開始重視民生科技,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將安全科技、環保科技、健康科技等民生科技納入國家科技戰略。
 
2011年7月,《關於加快發展民生科技的意見》出台,明確加快發展民生科技已成為“十二五”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外,“863”計劃也在食品安全、重大疾病防治和醫藥衛生等方麵進行了重點部署,16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也已有相當部分屬於民生科技的範疇。
 
中科院一直致力於推動科技成果向民生領域轉化。李振聲院士培育的“小偃”係列高產、抗病、小麥,僅“小偃6號”就累計推廣1.5億畝,增產40億公斤,為保障民眾“口糧”作出了重要貢獻。中科院還在新藥創製、灰霾成因、抗震救災等民生科技方麵,取得了一係列新的突破。
 
雖說民生科技近來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現實的景況並不盡如人意。民生科技是和百姓衣食住用行等直接相關的科技,是直接造福百姓的科技,離老百姓zui近的科技。也正因為如此,一些科研部門和科技工作者熱衷於“頂天”,不屑於“立地”,覺得顯著度不夠,難登大雅之堂,將精力花於實用技術,遠遠不如發表更多論文劃算。
 
同時,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機製不夠健全,科技成果與產業發展之間的“鴻溝”依然較深,雖多,但實效差,成果轉化率低。一方麵是近90%的科研項目通過鑒定後便束之高閣,得不到轉移轉化,另一方麵卻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缺乏。目前,無論是我國的食品工業,還是醫療、環境工業,技術都比較落後,研發水平低下,其核心技術及設備仍處於幾乎*依賴進口的局麵。以醫療器械為例,有關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醫療器械總產值就已破千億元。但其中,核磁、CT等高附加值大型設備市場,幾乎都被外資公司壟斷。
 
破解民生科技麵臨的難題,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國家層麵應安排更多民生優先的科技項目,“國家隊”應更多地推動一批民生物試劑業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創新,通過自主創新推動民生科技的可持續發展。
 
完善現有的科技評價體係,引導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民生科技研究。當前,經費、論文、各級獎勵仍是我國科研/職稱評審的三大指標,尤其是對SCI論文的追捧,使科研人員根本無法將精力投向影響力相對較小的民生科技領域。同時,要鼓勵現代工業科技向民生科技轉化。載人航天、月球探測、載人深潛等大科學工程,都是由成千上萬的高科技成果組成的科技集合體。如果能將其轉化或應用於民生領域,必將給社會和公眾帶來福祉。
 
科技歸根到底就是為了民生。事實充分證明,在解決農業生物試劑、環境保護、交通管理、醫療保健、食品安全等一係列民生問題上,科技創新成果往往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隨著國家對科技投入的逐漸加大和對民生科技的日益重視,相信會有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民生科技事業,使更多的科技創新成果惠及普通百姓。
 
“科技離我們如此之近”。這一天,不會太遠。 (轉自 《中國科學報》 )
微信掃一掃

郵箱:1170233632@qq.com

傳(chuan) 真:021-51870610

地址:上海市顧戴路2988號B幢7樓

Copyright © 2025 ky体育亚洲杯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

TEL:13764793648

掃碼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