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 CLASSIFICATION
產品分類作為(wei) 未來幾年的熱點行業(ye) ,生物醫藥領域的風險投資也跟著風生水起。
投資前景:生物醫藥投資受熱捧
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快。2015將是人口老齡化的拐點,世界主要國家都將進入人口老齡化時期,社會(hui) 的主導需求將變為(wei) 悠閑生活體(ti) 驗和醫療服務。而目前醫藥水平已經遠遠滿足不了人們(men) 的需要,生物醫藥是*生物科技被運用到醫藥行業(ye) 的體(ti) 現,其技術性和廣泛運用性可與(yu) 信息技術相媲美。由於(yu) 其技術性高、可運用程度廣泛,未來*醫療服務勢必是生物醫藥的天下。
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也是我國重點扶持的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之一。受人口老齡化、人均用藥水平的不斷提高、用藥的疾病譜變化和新醫改政策的刺激等因素的影響,生物醫藥市場需求將強勁增長,這將會(hui) 給產(chan) 業(ye) 發展帶來機遇和提供推進動力。
隨著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的發展,生物醫藥領域的投資機會(hui) 也吸引了眾(zhong) 多風投企業(ye) 的追捧。生物醫藥領域的疫苗、抗體(ti) 以及血液製品和基因工程藥物,將成為(wei) 未來幾年的三大投資熱點。雖然國內(nei) 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發展欣欣向榮,投資者在投資之前,也應當對生物醫藥領域風險投資的世界大環境先有所了解,再結合我國自身狀況製定投資計劃,做到胸有成竹。
縱觀過去:生物醫藥領域風險投資的環境變革
縱觀生物醫藥的風險投資曆史,整個(ge) 生物醫藥風險投資產(chan) 業(ye) 正在經曆變革。有的風投公司暫時告別了健康產(chan) 業(ye) ,有的知難而上,機會(hui) 雖大但挑戰依舊。
1、協同投資兼顧後續儲(chu) 備
按照過去的傳(chuan) 統做法,生物技術企業(ye) 會(hui) 經曆多倫(lun) 融資,每輪投資都有新的投資者參股,股價(jia) 不斷提升。一般說來,早期投資者會(hui) 有更高的回報,鑒於(yu) 他們(men) 承擔的風險更大,所以入股估值較低。而現在,因為(wei) IPO市場不景氣,即使上市成功,公司估值也不高。除了少數通過並購實現理想回報之外,大多數支持生物醫藥企業(ye) 的投資者似乎都在“白費力氣"。以往偏好投資晚期企業(ye) 的投資者,也不再被估值偏高的晚期發展階段的企業(ye) 所吸引。於(yu) 是,zui需要錢做zui後衝(chong) 刺的企業(ye) ,越來越難找到後期投資者。
從(cong) 過去發生的幾單投資量在幾千萬(wan) 美元的典型案例看,投資者往往有若幹家。比如:Ultragenyx Pharmaceutical的4500萬(wan) 美元,Cleave Biosesciences的4200萬(wan) 美元,Dermira的4200萬(wan) 美元,以及Imagen Biotech的4000萬(wan) 美元,都是投資者共同投資的結果。
投資者為(wei) 了確保被投企業(ye) 幾年內(nei) 不受現金流影響,在投資時就要考慮到幾年後的需求,要麽(me) 不投,要麽(me) 就要把後期開發所需的錢一起搞定。有投資基金的合夥(huo) 人甚至表示,投資生物醫藥企業(ye) 時,每投1美元,就要至少準備2美元或更多錢為(wei) 後續融資作準備。因為(wei) 他們(men) 知道晚期研發企業(ye) 很難得到後續資金支持,估值過低又對前期投資者平。
2、 自我反省不斷完善
據調查,2011年,美國生物技術產(chan) 業(ye) 未上市的公司共募集了45億(yi) 美元,與(yu) 2010年打成平手,比2009年的43億(yi) 美元略勝*。但是即便如此,由於(yu) 生物醫藥研發和審批過程緩慢,風險巨大,競爭(zheng) 激烈,加上長期投資的不確定性,使得部分投資者對健康產(chan) 業(ye) 熱情降低,有的投資機構幹脆暫時退出投資健康產(chan) 業(ye) ,有的甚至停止或放棄募集後續風險基金。但是事實上,生物資本依然對有的專(zhuan) 業(ye) 投資者有很大吸引力,因為(wei) 有良好業(ye) 績口碑,使得投資者仍然看好這個(ge) 朝陽產(chan) 業(ye) ,也因為(wei) 在有人恐懼或退縮的時候,正好是加大投資的上佳機會(hui) 。
例如2011年第四季度,生物醫藥和生命科學領域完成了好幾個(ge) 頗有規模的基金募集。FlagshipVenture基金募集了2.7億(yi) 美元,在中國和亞(ya) 洲十分活躍的專(zhuan) 業(ye) 生物風險基金VivoVenture募集了3.75億(yi) 美元,博樂(le) 順利募集了3億(yi) 美元,SofinnovaVentures基金超募完成4.4億(yi) 美元。
不過,悲觀的觀點仍然認為(wei) ,即使是協同融資的方式,也不一定能滿足藥物開發的巨額資金需求。因為(wei) 生物醫藥公司與(yu) 網絡公司、社交媒體(ti) 等動不動就賺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情形相比有天壤之別,需要更長的時間、經曆更多的曲折才有可能取得收益。
生物醫藥風險投資經曆金融風暴洗禮,正在自我調整,自我反省。對於(yu) 這種自我調節是否已結束,業(ye) 內(nei) 看法不一。有的認為(wei) 低穀已經過去、現在正是好時候,有的認為(wei) 產(chan) 業(ye) 資本還沒有*複蘇。
看清自己:我國生物醫藥領域風投現狀
1、投資者專(zhuan) 業(ye) 背景淺
禮來亞(ya) 洲風險投資基金董事總施毅分析認為(wei) ,由於(yu) 醫療健康領域的“水"很深,成功的投資者要有非常深的專(zhuan) 業(ye) 背景。國內(nei) 真正具有醫療領域背景的基金不多,可能隻有五六家。
雖然很多銀行非常支持科技創新方麵的工作,但還存在很多問題。其中主要問題是,銀行從(cong) 業(ye) 人員還是用傳(chuan) 統信貸模式的思維來看待項目,看重資產(chan) 、現金流等等,他們(men) 看不明白生物等高科技的項目,因而也沒法作出判斷。
因此不僅(jin) 僅(jin) 是投資公司,銀行也要更加專(zhuan) 業(ye) 化。目前部分高科技園區已經設有科技銀行,同時要請科技專(zhuan) 家幫助銀行人員判斷項目。
2、逐步建立風險共擔機製
生物醫藥投資需建立健全風險共擔機製已經成為(wei) 風投們(men) 的共識。目前風投碰到的問題不是如何判斷項目,而是在於(yu) 如何與(yu) 創業(ye) 者、企業(ye) 家談判。
風投公司認為(wei) ,如果有項目需要投資者之間分享,那非常值得做。通過分享,zui主要是可以把周期和風險分擔掉。至於(yu) 今後的利益不用太去考慮,那肯定會(hui) 很大。可情況恰恰相反,有一部分企業(ye) 家往往會(hui) 把風險“踢"給投資者。在融資的時候,他們(men) 對自己項目的信心太滿,甚至認為(wei) 自己的項目沒有風險。這就給投資公司出了一個(ge) 難題,這個(ge) 時候就需要建立風險共擔機製。
但目前風險分擔機製還不健全。知識產(chan) 權質押正在探索中,雖然有進展,但還不盡如人意。
3、對早期項目關(guan) 注不夠
風投一般不願意過多關(guan) 注早期項目。目前風險投資主要是投後期的項目,但其實這樣的項目非常少。在生物醫藥領域開展風險投資,金礦很多,創業(ye) 板的開通使退出渠道也暢通了。但是生物醫藥投資具有風險大、投資大、周期長三個(ge) 特點,周期長會(hui) 阻擋大量風投資本進入,投資者都想在成熟項目的後期“分一杯羹",可如果都擠到後端,實際上利潤也攤薄了。
為(wei) 此,生物醫藥項目的前期投資很有價(jia) 值,關(guan) 鍵是要考慮分線投資如何與(yu) 產(chan) 業(ye) 資本相結合,形成接力賽。在國外也有類似的“接力"機製,如果一個(ge) 很好的項目,做到了研究二期,肯定會(hui) 有人買(mai) 。因此許多投資者表示在給生物醫藥企業(ye) 做融資時,zui終還得看企業(ye) 的產(chan) 品。
優(you) 勢借鑒:了解美國生物醫藥領域風投特點
美國是生物技術的*,也是風險投資zui活躍的國家之一。因此了解美國的生物醫藥風險投資特點對於(yu) 發展我國的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具有借鑒意義(yi) 。
1、資金來源廣泛
美國風險投資的資金來源渠道很廣,養(yang) 老基金、私人資本、大企業(ye) 資金、保險基金、銀行信托基金都是風險投資的積極參與(yu) 者。美國政府允許5%的養(yang) 老基金進入風險投資領域,雖然比例很小,但量很大,規模龐大的養(yang) 老基金構成了風險投資的主要來源。近年來,美國風險資本來源渠道日益暢通,風險資本結構更趨合理。風險投資資金來源的廣泛性保證了風險投資資金的充足,而隻有充足的風險投資資金才能保證有較多的資金流向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
2、退出渠道完整
雖然風險資本能隨著風險企業(ye) 的成長而獲得增值,但如果沒有合適的退出渠道,風險資本無法變現,則風險資本將無法實現真正的收益。風險投資退出機製是否健全則依賴於(yu) 資本市場的發達程度和產(chan) 權製度的完善。美國擁有世界上zui發達的資本市場,這一資本市場的特點是多層次,而多層次可以保證處在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規模的企業(ye) 都可能實現資本退出。*個(ge) 層是次針對大中型企業(ye) 而設計的;第二個(ge) 層次對企業(ye) 上市的財務要求較低,且交易方便、管理規範,是處於(yu) 創業(ye) 時期的高科技企業(ye) 股權交易的交易市場,軟件、生物工程、電腦製造、電訊器材、電子零件和通訊服務業(ye) 等行業(ye) 的生物公司的上市公司大部分都集中在這裏。第三個(ge) 層次是地方性證券市場。發達的資本市場有利於(yu) 中小型企業(ye) 得以通過資本市場順利退出,從(cong) 而使得美國的風險投資業(ye) 和證券市場發展都非常迅速。
3、法律體(ti) 係健全
美國通過風險投資法律體(ti) 係的完善,拓展了風險投資資金來源,降低了投資者的稅收負擔,提高了投資者的預期收益,同時規範了風險投資的運作,從(cong) 而促進了其風險投資及生物製藥產(chan) 業(ye) 的發展。
早在1958年,美國政府就頒布了《小企業(ye) 投資法案》,確立了風險投資基金的合法主體(ti) 地位,鼓勵風險投資基金對不同產(chan) 業(ye) 公司提供初期融資。1975年,美國政府修改了《國內(nei) 收入法》第1224條,允許投資者向新興(xing) 風險企業(ye) 投資達2.5萬(wan) 美元時,可從(cong) 其他收入中衝(chong) 銷由該投資帶來的損失,降低了投資者稅收負擔。1978年,美國勞工部公布了《雇員退休收入保障法》,允許養(yang) 老基金參與(yu) 風險投資,從(cong) 而拓寬了風險投資的資金來源。1978年和1981年,國會(hui) 先後通過了《國民稅收法》和《經濟複興(xing) 稅法》,將資本利得稅稅率從(cong) 49%降到20%,同時還規定高新技術開發研究投資稅率從(cong) 49%降至25%。1981年,國會(hui) 通過《期權促進法》準許以期權作為(wei) 風險投資的報酬,並將納稅環節由行使選擇權時推遲到出售時。1982年《小企業(ye) 股權投資激勵法》允許小企業(ye) 管理局為(wei) 風險投資機構提供發行長期證券擔保。
4、產(chan) 權保護規範
美國擁有一套完整的知識產(chan) 權法律體(ti) 係,主要包括:《法》、《商標法》、《版權法》和《反不正當競爭(zheng) 法》。美國鼓勵創新,並且通過製度保護創新者的利益,從(cong) 而促進了企業(ye) 在市場競爭(zheng) 中利用技術創新獲取經濟利益。生物新藥收益的實現來源於(yu) 其技術的*性和壟斷性,因此,如果不能給新藥研發的投資者的研究成果進行有效保護的話,必將影響投資者的熱情,而使得新藥研發舉(ju) 步維艱。美國正是通過知識產(chan) 權的有效保護,使新藥研發者的利益得到保障,從(cong) 而保障投資者的利益,吸引風險資本投資於(yu) 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
5、政府承擔基礎研究
美國政府承擔生物醫藥基礎研究主要通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進行。NIH是美國健康服務中心的一個(ge) 組成部分,一直被稱為(wei) 美國醫學研究的核心推動力,一共包括27個(ge) 研究中心,成立的目的是獲得醫學領域的重大發現和挽救人們(men) 的生命。NIH既是美國聯邦政府的醫學研究中心,也是醫學研究經費的管理中心。美國政府用於(yu) 醫學研究的經費幾乎全部通過NIH資助該領域的基礎研究,近年來NIH每年的投資額大約為(wei) 280億(yi) 美元。NIH通過自身或資助其它研發主體(ti) 開展生物醫學領域的基礎研究來促進新藥的研發,重點是在早期的基礎性研究活動如化合物的篩選等。而將NIH的成果轉化為(wei) 市場上的醫藥產(chan) 品,包括研究試驗在內(nei) 的開發活動,不是政府的任務,*由公司承擔。
比較下來,我國生物醫藥領域的風險投資環境仍然處於(yu) 較“無序"的狀態,例如相應的法律法規、政策製度都需要進一步完善。這不僅(jin) 僅(jin) 需要投資者的努力,還需要政府的扶植。在投資者不斷提升自身素質的同時,能有一個(ge) 相對“安全"的投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