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 CLASSIFICATION
產品分類養(yang) 生並不意味著惡補
“惡補”即“猛補”。一般人使用的是它的引申義(yi) ——*地補救。然而,這個(ge) 詞用在中醫裏麵,實在太普遍不過了。春夏秋冬,食補藥補,人人都在進補,一不留神,卻走進“惡補”的怪圈。且慢,你的胃不是塞補品的“鍋爐”。
合理藥補,先問脾胃
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些“藥罐子”樣本,虛不受補,正是脾胃被藥塞滿了,運化功能出了問題。中醫常說,脾胃為(wei) 後天之本。人體(ti) 功能的興(xing) 衰都與(yu) 脾胃密切相關(guan) 。在那個(ge) 沒有輸液打點滴的年代,無論食補、藥補,人體(ti) 都必須經過脾胃吸收才能被利用。胃口不好,將導致體(ti) 虛不能進補的惡性循環。
所以,對待這些人,用藥當以健脾“打頭陣”,然後再在健脾治療中,添加補虛扶正的藥物,隻有這樣,才不會(hui) 走進“惡補”的怪圈。
養(yang) 生不是濫用藥物,過度治療
隨著人們(men) 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開始越來越重視健康了,養(yang) 生的呼聲非常高。客觀地說,這是一件好事。可是,另一方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過分講究補品、保健品,對藥補“癡心不改”,這反而成了個(ge) 誤區。
有的患者到我這裏來,說他每天都特別不想吃飯。我於(yu) 是問,“那你一天都吃了些什麽(me) 呀?”我聽到的答複無非就是他早上吃了什麽(me) 藥,中午吃了什麽(me) 藥,晚上吃了什麽(me) 藥,藥名講了一大堆,我頓時無語,胃裏麵裝了那麽(me) 多藥,人還能吃飯嗎?人靠的是吃五穀雜糧長大的,可不是靠吃藥長大的!
事實上,這些患者虛弱的體(ti) 質並沒有因為(wei) 如此“進補”而好轉。對於(yu) 無病也不虛的人,根本不需要使用藥物,他們(men) 的養(yang) 生應以非藥物為(wei) 主。而對於(yu) 體(ti) 質虛弱的人,才可能需要服用保健品乃至藥物,調理體(ti) 內(nei) 陰陽氣血,這才叫藥補。中藥進補養(yang) 生,重在補虛。
中藥的“三分毒”在哪裏
是藥三分毒!這個(ge) “毒”在西藥來說,是指它的化學成分對某些組織器官的結構或功能造成損害。比如說阿司匹林,它的毒副作用輕則有惡心、嘔吐、上腹不適等胃腸道反應,重則有胃腸道潰瘍、皮膚過敏、肝腎損害等。這些西藥大多是批量生物試劑的化學藥物,說明書(shu) 會(hui) 很明確地告訴你可能出現的毒副作用。
而中藥由於(yu) 受產(chan) 地、氣候、土壤、炮製加工等因素的影響,藥性會(hui) 有差別。所以,沒有一個(ge) 標準的說明書(shu) 列舉(ju) 它所有的毒副作用。中藥這個(ge) “毒”,更傾(qing) 向於(yu) 指它帶有的強烈偏性。中醫是從(cong) 這方麵把握它們(men) 的藥物屬性。
中醫認為(wei) ,藥食同源,“物得天地之偏氣”。凡是偏性比較大的,用來糾正人體(ti) 功能的偏倚(病理狀態),都可以用做藥物。如麻-黃性辛溫,可用來散寒發汗、止咳消腫。又如大黃,性寒味苦,中醫用於(yu) 治療大便幹結、火熱亢盛等症,按此分類原則,生薑、大棗、川椒這些食物中的作料也包括在內(nei) 。相對而言,食物比如小麥、稻米等,就為(wei) 平性(屬性比較溫和)。
藥補也忌偏——避開中藥之“毒”
中藥用對的時候,它可以用它的偏性糾正你身體(ti) 功能的不平衡,但如果你吃了這些反倒使身體(ti) 產(chan) 生不平衡,那就是“毒”了。
舉(ju) 個(ge) 眾(zhong) 所-周知的例子。人參是不是好藥?是!但要看給誰用。人參有很強的補虛養(yang) 氣作用,血虛者也適用。但如果給了氣血方剛的年輕人吃,十有八九會(hui) 流鼻血。一般地講,補陰藥藥性甘寒,多服易傷(shang) 陽氣;補陽藥藥性溫燥,常用則傷(shang) 陰助火;補氣藥多黏膩,過服會(hui) 損傷(shang) 脾胃;補氣藥多壅滯,多用會(hui) 是腹脹納呆,這些都是濫用藥物當作保健品的惡果。所以,藥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就是藥,用在不需要的人身上就是“毒”。這是一個(ge) 辯證的用藥之道。
因此,用藥前,先要辨明虛損部位,熟悉藥物的偏性,另一方麵,要防範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樣本是否“過矯”了。中醫補益的名方中,補藥之外,一定會(hui) 合理運用少量的“瀉藥”。如六味地黃丸中用茯苓、澤瀉,補中益氣丸中追加陳皮、柴胡,都有預防補藥過偏的作用。
當然,現代人濫用的不隻是中藥,西藥也有。這不僅(jin) 浪費了藥物經濟資源,也影響了人們(men) 的壽命。我認為(wei) 它也屬於(yu) 一種“養(yang) 生障礙”。在養(yang) 生問題上,我們(men) 一定要謹慎對待藥物,用藥之前,多看說明書(shu) 或中藥參考書(shu) ,了解使用注意事項。如有不懂,應多請教醫生、藥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