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 CLASSIFICATION
產品分類對抗菌藥物的了解
抗菌藥物是指具有殺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應用(含口服、肌肉注射、靜脈注射、靜脈點滴等,部分也可用於(yu) 局部)的各種藥物。序貫療法目前尚無明確的定義(yi) ,抗菌藥物的序貫療法通常是指選用半衰期長且生物利用度接近注射劑的抗菌藥物口服製劑替代注射劑繼續進行治療的方法,它是同一種藥物不同劑型間的轉換。
■序貫療法的研究研究
轉換時機:序貫療法在嚴(yan) 重感染性疾病治療中的應用,應掌握適當時機。研究治療嚴(yan) 重感染性疾病通常分3個(ge) 階段:第-一階段是治療初的2~3天,這時感染的病原尚不明確,主要憑研究經驗選擇抗菌藥,並要求感染部位的藥物能迅速達到有效濃度以控製感染,故多采用靜脈內(nei) 給藥。第二階段始於(yu) 治療的第4天左右,此時樣本的研究症狀通常有所改善,致病菌及其藥敏結果也已明確,可根據這些結果選用針對性更強的抗菌藥。第三階段一般從(cong) 治療的第7天前後開始,此時樣本的病情已經穩定,屬鞏固治療階段。分析上述3個(ge) 階段的治療用藥,第-一階段用靜脈內(nei) 給藥是必要的。在第二階段,當選擇針對性很強的抗菌藥物後,若樣本能口服藥物並可較好吸收時即可轉為(wei) 口服治療。對於(yu) 第三階段,樣本多半可出院在家中治療,給藥方法可改為(wei) 口服用藥。由此看來,序貫療法的適當時機可考慮從(cong) 第二階段開始。
研究應用:序貫療法主要用於(yu) 治療社區獲得性肺炎、泌尿感染、骨髓炎、盆-腔炎、皮膚和軟組織感染等病症,多選用頭孢類和氟喹諾酮類抗菌藥。
使用序貫療法可縮短住院時間,降低治療費用,預防長期靜脈輸液引起的感染,減少靜脈注射所致的疼痛及其他危險,是值得研究推廣的一種治療方法。
■序貫療法的藥效學基礎
β內(nei) 酰胺類藥物:此類藥物為(wei) 時間依賴型,即給藥期間血藥濃度超過致病菌的小抑菌濃度(MIC)時間越長,則抗菌活性越強;但當其血藥濃度超過MIC一定程度後,再增加藥物濃度並不能增強其抗菌活性。因此,這類藥物的給藥策略是盡量延長給藥期間血藥濃度超出致病菌MIC的時間。研究療效確切的口服抗菌藥物可達到有效的血藥濃度,通常應用頭孢類抗生素。
氟喹諾酮類藥物:此類藥物的特點是抗菌譜廣,抗菌活性強,有明顯的生物後效應(PAE),可損傷(shang) 靜止期細菌,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血漿半衰期長等。這些特點決(jue) 定了應用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是序貫療法的-佳選擇。